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拼读bì xuè dān xīn
来源南来未尽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 清·丘逢甲《和平里行》
急:急于。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拼读jí gōng hào yì
来源急公好义之心萌,独立自存之志固,言议波涌,为作日多。 鲁迅《集外集拾遗·破恶声论》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拼读jiàn lì wàng yì
来源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不畏惧艰难险阻。
拼读bù bì jiān xiǎn
来源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如此幼女,既能不避艰险,替母报仇,又肯尽孝。”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拼读dǎ bào bù píng
来源扶正义,打抱不平,正是我们革命党我的本色。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
首倡:首先发动;义举:正义的举动。首先发动正义的行动。
拼读shǒu chàng yì jǔ
来源唱:通“倡”,带头;义举:正义的举动。首先发动正义的行动。
拼读shǒu chàng yì jǔ
来源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拼读cí yán yì zhèng
来源所不同的,只是他总有一面辞严义正的军旗,还有一条尤其义正辞言的逃路。 鲁迅《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
行:行动;义:公正。行动时要考虑是否合乎正义
拼读xíng zé sī yì
来源义:正义;薄:迫近;云天:指高空。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
拼读yì bó yún tiān
来源凭借正气,主持正义。
拼读fù qì zhàng yì
来源闻:听到;义:正义;徙:迁移。听到符合道义的事就心动神往,虚心相就。
拼读wén yì ér xǐ
来源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拼读dà yì miè qīn
来源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四
慷慨:情绪激昂;就义:为正义而死。正气凛然,意气高昂地为正义而死。
拼读kāng kǎi jiù yì
来源并且接着不久被敌人逮捕,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慷慨就义。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
拼读jiàn yì bì wéi
来源君年少,见义必为,岂可量哉。 《宋史·儒林传·石介》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同“见义勇为”。
拼读jiàn yì gǎn wéi
来源庄重寡言笑,见义敢为。 《明史·伍骥传》
指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同“轻身重义”。
拼读qīng shēng zhòng yì
来源慷慨:意气激昂,情绪激动;赴义:为正义而死。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
拼读kāng kǎi fù yì
来源材伏哭叩头,举火,烈妇死,三十余人从死,其慷慨赴义如此。 清·王猷定《梁烈妇传》
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拼读yì fèn tián yīng
来源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拼读cóng róng jiù yì
来源徐荫轩以身殉国,从容就义,应该附奏清恤! 高阳《胭脂井》
仗义:主持正义。指伸张正义,说公道话
拼读zhàng yì zhí yán
来源伏节:坚守节操而死;死义:为正义而死。为坚守节操和正义而死。
拼读fú jié sǐ yì
来源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拼读chéng rén qǔ yì
来源大丈夫既然以身许国,七尺微躯不敢私有。成仁取义之理,略知一二。 姚雪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拼读shě shēn qǔ yì
来源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生取义。
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拼读jīng zhōng bào guó
来源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拼读bù tǔ bù rú
来源其人达于事理,不吐不茹,萧规曹植,必获同心之济。 明·张居正《答宣大王巡抚言蓟边要务》
犹言刚直不阿。
拼读chái lì bù ē
来源他当官以来一向都柴立不阿,因此仕途失意。
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拼读fāng zhèng bù gǒu
来源原指明白不偏邪。现多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拼读guāng míng zhèng dà
来源大仙是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诳语作真。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
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拼读tiě miàn wú sī
来源现在是共产党的天下,人家办事铁面无私,送钞票送金条不派用场。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