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见闻浅薄的人。
拼读bài ěr fàn mù
来源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
拼读bǐ mù lián zhī
来源指以眉目传情。
拼读méi yǔ mù xiào
来源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
拼读dào cún mù jī
来源色瘁形枯应笑屈,道存目击岂非温? 宋·苏轼《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仍用前韵》
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拼读yóu mù chěng huái
来源笙歌如沸,士女如云,游目骋怀,乐而忘返。 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闽中陈生》
余子:其他的人。眼里没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拼读mù wú yú zǐ
来源听他口气,已是目无余子。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
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拼读liǎng yè yǎn mù
来源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拼读mù wú quán niú
来源操利柄而目无全牛,执其吭如刍豢悦口。 唐·杨承和《梁守谦功德铭》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拼读mù sòng shǒu huī
来源毛泽东不愧谈判的高手,无论情况多么复杂艰巨,他都可以目送手挥,渡过难关。 《人物》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拼读běn lái miàn mù
来源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耸肩似鹰,目凶如豺。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拼读yuān jiān chái mù
来源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拼读ěr mù yī xīn
来源如今一上船,便觉得另是一番风味,耳目一新。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
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拼读mù bù kuī yuán
来源董江都目不窥园,隐居求志,天人三策,伟大光明。 清·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况》
昭彰:明显。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拼读zhòng mù zhāo zhāng
来源这事众目昭彰,你不必强词夺理了。
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
拼读yǐn rén zhù mù
来源他这样做就是要引人注目。
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拼读chù mù jiē shì
来源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或行为不正。
拼读mù guāng rú shǔ
来源谁愿意做目光如鼠的人,只是嗅着鼻子前面的一点油香! 袁鹰《篝火之歌·彩色的幻想》
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拼读lín láng mǎn mù
来源这些寿礼陈列在坤宁宫的东西庑中,琳琅满目。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拼读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来源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目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
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拼读yǎn rén ěr mù
来源必须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掩人耳目。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
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
拼读shāng xīn cǎn mù
来源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形单影只,备极凄凉。且偶经故居,伤心惨目。 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拼读lú shān zhēn miàn
来源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清·杨伦《<杜诗镜铨>序》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拼读guì ěr jiàn mù
来源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
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拼读chēn mù qiè chǐ
来源而举国无论为官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僧为俗莫不瞋目切齿,攘臂扼腕,风起云涌。 梁启超《新民说》
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
拼读zhù wǒ zhāng mù
来源留学生中助我张目的人,较从前增加百倍,才晓得人心进化,是实有的。 章炳麟《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
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也形容只朝一个方向看。
拼读mù bù xié shì
来源在些在走过以后,还要扭头看一看,但改霞目不斜视。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拼读mù kōng yī qiè
来源但他恃著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拼读yī mù shí háng
来源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拼读ěr wén mù jiàn
来源或游于京,或任于朝,凡高,在庙谋疆事,一一皆耳闻目见。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金史》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也形容只朝一个方向看。
拼读mù bù xié shì
来源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