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人狗都嫌弃的成语

admin
1、鄙夷不屑
解释

指轻视;看不起。

拼读

bǐ yí bù xiè

来源

他小学校里的先生老觉得傅聚卿这孩子跟梢瞟着自己在表示鄙夷不屑。 钱锤书《猫》

2、疾首蹙额
解释

疾首:头痛;蹙眉: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拼读

jí shǒu cù é

来源

一听到劝捐二字,百姓就一个个疾首蹙额,避之惟恐不遑,此中缘故,就在有信、无信两个分别。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八回

3、坏人坏事
解释

有害于社会的人或事。

拼读

huài rén huài shì

来源

我们要同坏人坏事作坚决斗争。

4、饮恨吞声
解释

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拼读

yǐn hèn tūn shēng

来源

良民善士,疾首蹙额,饮恨吞声,而无所控诉。 宋·陆九渊《与徐子宜书》

5、视如敝屣
解释

敝屣:破鞋子。象破烂鞋子一样看待。比喻非常轻视。

拼读

shì rú bì xǐ

来源

其仁如天,至公如地,视天位如敝屣。 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6、不屑一顾
解释

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拼读

bù xiè yī gù

来源

我的眼光是一直线,只看前面的,两旁和后方,悍都然不屑一顾了。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八回

7、嗤之以鼻
解释

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

拼读

chī zhī yǐ bí

来源

说于乡,乡人笑之;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清·颐琐《黄绣球》第七回

8、爱富嫌贫
解释

嫌弃贫穷,喜爱富有。指对人的好恶以其贫富为准。

拼读

ài fù xián pín

来源

方信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如今人爱富嫌贫。 明·无名氏《贫富兴衰》第二折

9、嫌贫爱富
解释

嫌弃贫穷,喜爱富有。指对人的好恶以其贫富为准。

拼读

xián pín ài fù

来源

有负义忘恩的强盗,有嫌贫爱富的强盗。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八回

10、不弃草昧
解释

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

拼读

bù qì cǎo mèi

来源

11、天造草昧
解释

①指天地之始,万物草创于混沌蒙昧之中。②指草创之时。

拼读

tiān zào cǎo mèi

来源

天造草昧,壮士乌集,纪律未申,符籍未著。 章炳麟《革命道德说》

12、恤孤念寡
解释

救济孤儿,关心寡妇。

拼读

xù gū niàn guǎ

来源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4回:“乃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13、鄙于不屑
解释

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顾的程度。指既丑陋又下贱,叫人看不上眼。

拼读

bǐ yú bù xiè

来源

他对这次展览鄙于不屑。

14、在行嫌行
解释

行:行业;嫌:嫌弃。干哪一行的人就嫌哪一行不好。

拼读

zài háng yán háng

来源

有很多人不爱自己的艺术,在行嫌行,这是不对的。

15、见弃于人
解释

见:被;弃:遗弃,抛弃。被别人抛弃。

拼读

jiàn qì yǔ rén

来源

尤其是一个自尊心重的人,见弃于人,那种伤感是非常沉重的! 萧逸《龙吟曲》第九章

16、白头之叹
解释

指妇女被遗弃而作晚景凄凉之叹。

拼读

bái tóu zhī tàn

来源

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 清·洪昇《长生殿·密誓》

17、秋毫见捐
解释

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早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拼读

qiū háo jiàn juān

来源

18、秋扇见捐
解释

见:被;捐:弃。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拼读

qiū shàn jiàn juān

来源

能矢山河,勿令秋扇见捐,则惟命是听。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

19、始乱终弃
解释

乱:淫乱,玩弄。先乱搞,后遗弃。指玩弄女性的恶劣行径。

拼读

shǐ luàn zhōng qì

来源

始乱终弃,君子所恶,为人言之,不为尔曹言之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

20、遗世独立
解释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拼读

yí shì dú lì

来源

吴门家太仆,示余以《望远图》,乃十四岁女子所作,雾鬓云鬟,薄施水墨,真遗世独立矣。 清·杨漱玉《玉台画史·无名氏女子》

21、遗世绝俗
解释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拼读

yí shì jué sú

来源

他赋性既这样遗世绝俗,自然是落落寡合了。 朱自清《白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