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拼读wú kě nài hé
来源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无可奈何了。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拼读wàng yáng xīng tàn
来源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的神态。
拼读è wàn cháng tàn
来源他只好扼腕长叹了。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
拼读è wǎn tàn xī
来源他这么快就离开了,真令人扼腕叹息。
华亭谷的鹤叫声。指遇害者生前所恋之景物,有伤痛惋惜之意。
拼读huá tíng hè lì
来源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三
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拼读āi gǎn zhōng nián
来源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清·丘逢甲《东北感春诗》
佛家语,指亲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拼读ài bié lí kǔ
来源悲哀和欢乐,团聚和离别。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和心情。
拼读bēi huān hé sàn
来源别:离别;妇:妻子;抛:丢下;雏:幼儿。离别妻子,丢下幼儿。
拼读bié fù pāo chú
来源别:离别;鸾:凤凰一类的鸟。离别的鹤,孤单的鸾。比喻远离的夫妻。
拼读bié hè gū luán
来源分别容易,相会却难。常用来表示不忍离别的深情或别后的无限思念。
拼读bié yì huì nán
来源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拼读bù cí ér bié
来源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劳:伯劳。比喻情侣、朋友离别。
拼读dōng láo xī yàn
来源奇了!这人莫不是也要搭西伯利亚铁路去游学,和我们恰做个东劳西燕么?(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
睹:看;思:思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拼读dǔ wù sī rén
来源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钗分开,带断了。比喻夫妻的离别。
拼读fēn chāi duàn dài
来源比喻夫妻的离别。同“分钗断带”。
拼读fēn chāi pī fèng
来源离别的时候多,在一起的时间少。
拼读lí duō huì shǎo
来源恰楚泽深,秦关杳,泰华高,叹人生离多会少。 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一折
断:断绝;鸿:鸿雁。目送大雁飞去,直到看不见。形容离别的悲凄之情。
拼读mù duàn fēi hóng
来源他目断飞鸿,不忍离开码头。
因望不到而内心伤悲。形容离别的悲伤愁苦。
拼读mù duàn hún xiāo
来源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而看望不到,因而内心悲痛。多形容因离别而伤心之极。
拼读mù duàn hún xiāo
来源归雁下平桥,目断魂销。夕阳无限江皋,杨柳杏花相对晚,各自无聊。 宋·陈亮《浪淘沙》词
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拼读shè yàn qiū hóng
来源底事尘驱物役,空回首、社燕秋鸿。功名已,萧骚短鬓,分付与青铜。 宋·吴潜《满庭芳》词
犹生离死别。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
拼读shēng bié sǐ lí
来源分离好像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
拼读shēng lí sǐ jué
来源汉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归国时留别李陵的诗中有“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之句。后以“双凫一雁”为感伤离别之词。
拼读shuāng fú yī yàn
来源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
拼读sǐ bié shēng lí
来源何以贾宝玉那番乡试,那等难堪,后来直弄到死别生离?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离别家乡,违背世俗。
拼读wéi xiāng fù sú
来源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拼读yáng guān sān dié
来源旧传《阳关三迭》,然今世歌者,每句再迭而已。 宋·苏轼《东坡志林》
像雨落下以后不能再返回到云里一样。形容离别以后再难相见。
拼读yī bié rú yǔ
来源①感觉上以为可以惹人愁怨的云和雨。②喻男女间离别之情。
拼读yǔ hèn yún chóu
来源宋·柳永《曲玉管》词:“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
犹无可奈何。表示没有办法。
拼读bù kě mài hé
来源没有比步枪更厉害的武器,这种碉堡式的住房当真有点不可奈何。 茅盾《东江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