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ēng jiā luó mó
解释梵语的译音,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僧伽蓝,旧译云村,此应讹也。正言僧伽罗磨,此云众园也。”
发音yǎ yáng sēng
解释佛教用语,比喻不知悟解的人。
发音sēng lái kàn fó miàn
解释僧:和尚。和尚来了要看在佛的面子招待他。比喻看有关人士的面子对待来者。
发音sēng duō zhōu shǎo
解释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发音lǎo sēng rù dìng
解释和尚静坐,使心定于一处,不起杂念,叫入定。形容人静静地端坐着。
发音luò fà wéi sēng
解释落发:剃光头发;为僧:做僧人。剃光头发做僧人。
发音shǔ bǐ èr sēng
解释蜀:四川;鄙:边境;僧:和尚。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发音bù sēng bù sú
解释犹言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发音bù niàn sēng miàn niàn fó miàn
解释不看僧面看佛面。
发音kǔ xíng sēng
解释苦行:某些宗教徒的修炼手段,用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来磨炼自己。指出家修行的人。现用来形容放弃正当物质享受,一味苦行的人。
发音táng sēng qǔ jīng
解释唐 代高僧 玄奘 赴 天竺 (印度)求经,历时十七年,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宋 元 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 元 吴昌龄 《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曾演义其事。自 明 吴承恩 《西游记》小说行世,“唐僧取经”遂成
发音bù kàn sēng miàn kàn fó miàn
解释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发音bìng sēng quàn huàn sēng
解释形容同病相怜,互相慰藉。
发音sēng zì zì rì
解释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自恣日”。此日僧众举罪悔过,无忌无隐,故称。也称佛欢喜日。参阅《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
发音zhōu shǎo sēng duō
解释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发音sān shī qī sēng
解释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受戒时须三师七僧。”
发音fèng dào zhāi sēng
解释奉道:信奉道教,泛指佛道;斋僧:施舍僧人饭食。信仰道教行善事。
发音xuē fà wéi sēng
解释剃除须发,出家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