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拼音bù píng zé míng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使用例子“~”,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近义词不平之鸣、鸣冤叫屈
反义词忍气吞声、心平气和、称心如意
其他信息【歇后语】:好人喊冤 【语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遇到不平的事时 【英文】:Where there is injustice,there will be an outcry 【日文】:不虥平な取り扱(あつか)いを受ければ默(だま)っていられない 【法文】:l'injustice fait pousser la plainte,soulever un tollé 【俄文】:Где недовóльство,тут и рóпот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